在移民美国的诸多方式中,EB-1C因其高优先级和无需排期的优势,被不少跨国企业高管所关注。但很多人在查阅移民资料时,总会碰到另一个高频词——L1签证。这两者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是否必须拥有L1签证,才能迈入EB-1C的移民通道?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1. 什么是L1签证?
L1签证是美国非移民类工作签证之一,专为跨国公司内部调派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前往美国工作而设立。签证有效期最长可达七年,是众多高管登陆美国的重要通道。L1分为L-1A(高管/经理)和L-1B(专业技术人员)两种类型,其中L-1A是与EB-1C移民密切相关的类别。
2. 什么是EB-1C移民?
EB-1C属于美国职业移民第一优先(EB-1)类别的一个子类,专门针对跨国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或高管设立。相比其他移民类别,EB-1C无需劳工证(PERM),也无需排期,在审理速度上有显著优势。申请成功后,申请人可直接获得美国永久居民身份(绿卡)。
从程序路径来看,L-1A签证常常是申请EB-1C的“跳板”。许多高管借助L-1A登陆美国,积累在美运营经验后,顺利转为EB-1C移民。原因在于EB-1C对申请人和其所在企业在美国的实际运营要求较高,而L1签证阶段正好可以为其打基础。
一般流程如下:
通过L-1A签证将高管调至美国公司。
美国公司持续正常运营至少一年,雇佣合理员工,构建管理结构。
高管持续参与公司运营并担任高管职位。
满足EB-1C移民要求后,由美国公司为其提交移民申请。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L-1A并非绝对前置条件,但对于多数初次在美设立公司者来说,通过L1签证先行布局,往往更为稳妥。
成功申请EB-1C并非易事,以下是几个关键条件:
1. 公司关系与结构
美国公司与海外公司必须有明确的母子公司或附属公司关系,且两家公司需持续运作。申请人所在企业必须具备合理的组织架构,通常要求三层以上管理层级。
2. 职位要求
申请人需在过去三年内,有至少一年在海外公司担任高管(如总经理、副总裁等)的工作经历,并将在美国继续从事管理职责,不能只是普通员工或执行岗位。
3. 公司运营要求
美国公司必须正常运作至少一年,并能证明其真实开展业务,包括租赁办公场所、拥有员工、合理纳税等。其规模不必与母公司相当,但应体现一定管理层次与运营能力。
4. 股权控制与实际经营
海外公司通常需持有美国公司至少51%的股份,并在实际业务运营中起主导作用,确保申请人与企业之间的真实联系。
5. 合法背景
申请人及其随行家庭成员需无犯罪记录,通过体检,无其他移民禁忌。
这些条件背后都旨在确认该移民路径的商业真实性,避免虚假设立企业以谋取绿卡的行为。
对准备通过L1转EB-1C的申请人而言,以下几点非常关键:
1. 规划优先:
建议在设立美国公司前就咨询专业移民律师,确保公司结构和运营模式符合移民要求。
2. 资料完整:
保存好L1签证期间的运营记录、薪酬记录、税表、员工架构图等,为日后递交EB-1C打好基础。
3. 提前布局:
尽早开始美国公司的招聘、设立办公场地、开展业务等,避免因时间不够或准备不充分而影响移民申请。
虽然L1并非每个EB-1C申请者的必经之路,但从实践角度看,绝大多数成功案例都遵循了“先L1、后EB-1C”的策略。
成功获得EB-1C并拿到绿卡后,一部分申请人开始思考下一个问题——是否要申请美国国籍?
美国绿卡代表永久居留权,拥有在美居住、工作、经商、投资等权利;但绿卡身份仍为外国人,不具备选举权,也有在海外居留时限的约束。
美国护照则代表正式入籍美国,享有完全的政治与法律权利,可全球180多个国家免签。但入籍也意味着自动放弃中国国籍,并在回国时需办理签证。
对于经常往返中美的高管或企业主而言,持有绿卡通常更灵活。无需签证即可进出两国,也保留了在中国的身份权益。除非确有定居美国的打算,一般并不急于转换国籍。
本文“从L1签证到EB-1C绿卡:跨国企业高管移民美国的关键路径”由REINEKE建筑整理提供。从L1到EB-1C,是很多跨国高管移民美国的典型路径。它不仅考验企业的合规运营能力,也考验申请人对移民规划的前瞻性。是否选择绿卡或进一步入籍,终究要看每个人的长远打算与身份安排需求。对于有实力的申请人来说,这条路径值得认真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