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飓风、洪水和野火席卷美国部分地区,但真正能从容应对这些灾难的房主,却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多。明明缴纳了保险费用,却在灾难发生时发现保障“缺了一块”。到底问题出在哪?这不仅关乎保单条款,更关乎房主对风险的认知误区……
近年来,美国遭遇多次重大的自然灾害,仅2017年就有哈维、伊尔玛和玛丽亚三次飓风席卷德州、佛州与波多黎各,造成巨大财产损失。然而,在风暴过后,另一个隐形的“风暴”也随之而来——美国房屋保险普遍存在的保障不足问题。
不少房主在灾后才意识到,原以为万无一失的保单其实漏洞百出。特别是洪水险,这项需要通过美国联邦洪水保险计划(NFIP)单独购买的政策,往往被忽视。即便拥有基本的美国房屋保险,很多保单的赔付额度也难以覆盖真实的重建成本。直到面对废墟和账单,房主才惊觉:自己的保障只是“看起来很全面”。
问题不仅在于没有投保,还在于误信建议或错误理解保险条款。例如德克萨斯州居民杰里米·冈德林在洪水过后才发现,过去保险代理人给出的建议并未覆盖洪水风险,结果只能依靠贷款重建家园。 波多黎各的情况更为严峻。许多房屋在飓风袭击前甚至连基础的房屋保险都未购买,更遑论洪水险。当地保险负责人坦言,房主普遍对保单内容缺乏了解,对“例外条款”一无所知。
就算投保,也不意味着一切高枕无忧。过高的免赔额和隐性赔付限制常常让人措手不及。例如佛罗里达州的Wansley女士,房屋屋顶受损后,只获赔800美元——远低于维修所需。
此外,美国多个州的房屋保险中还设有“飓风免赔额”,在风灾频发的地区尤为常见。一旦风暴发生,房主才发现这部分损失属于自付范围,或根本无法理赔。
洪水险的低覆盖率是另一个广泛存在的风险漏洞。以哈维飓风为例,根据CoreLogic的统计,休斯顿地区约70%的洪水损失未被任何保险涵盖。
尽管灾后数据显示洪水险的投保率略有上升,例如德州已有超过68万家庭拥有洪水政策,但相较于面临的风险,这个比例仍然偏低。
很多人之所以忽视洪水险,是因为所在区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洪水带。但实际经验告诉我们,极端天气造成的“非常规水灾”越来越常见,这就让那些“看起来安全”的区域变得不再安全。
飓风过后,一些房主才匆匆补上保单漏洞,扩大保障范围。然而这类“事后式投保”往往成本更高,而且无法挽回前期损失。
比如洪水后才加入联邦洪水保险计划的家庭,只能从下次灾害中开始享受保障。即使保单到位,真正拿到赔付款项往往还要面对承包商排期、贷款机构审核等多重延迟。
像休斯顿的巴尔加斯一家,即便已有政策保障,四英尺高的积水仍让重建变得漫长。她坦言,直到几个月后才能真正搬回家中。
飓风并非唯一让房主“后悔未投保”的灾难。在2017年加州北部的野火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受害者表示,保险金额不足以完全覆盖房屋修复或重建的费用。
圣罗莎的Wall与Rooks夫妇的家被大火吞噬。他们只能依靠临时租房补助生活,但原保单的赔付金额远低于实际重建成本。他们深知:如果当初对保险的理解和准备更充分,灾后生活将大为不同。
有些房主在购房后对住宅进行了扩建、翻修或升级,但却没有同步提升保单保障额度。结果在灾难来临时,虽然房子变得更贵、更好,保险赔付却仍停留在过去的金额水平。
更糟的是,在灾难过后,建筑材料和人工费用大幅上涨,重建成本被进一步推高,使得原本就偏低的保单更显得杯水车薪。
据公民财产保险公司CEO巴里·吉尔威指出,多数房主根本不清楚自己保单里有“飓风免赔额”。即便投保者本身有意了解,保险条款复杂难懂、销售人员讲解不清,常常让人“一知半解”。
这也反映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保险行业缺乏对消费者的充分教育。而这类知识空白,在灾难来临时往往付出最沉重的代价。
本文“美国房主常见盲区:房屋保险覆盖不全面,风险谁承担?”由美研建筑整理提供。再坚固的房屋,也挡不住认知的漏洞。真正的保障,从不是买了保单,而是买对保单、买足保单。看清盲区,才有底气面对未知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