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自己建完一套新房子后,往后几年就高枕无忧了。但真的是这样吗?美国的房屋维护开销一向不低,特别是对于新晋房主来说,住进自己的房子只是开始,一系列长期的成本才刚刚展开。建得漂亮是一回事,住得安心又是另一回事。究竟在自建房投入使用后,房主还需要面对哪些可能被忽视的支出?
不少美国建筑行业的数据都显示,新建房屋在头十年几乎没有太大的维修成本,这确实是一个吸引人的优势。特别是当你在施工阶段严控质量,在验收过程中确保屋顶、地基、水电系统都合格甚至优质的情况下,大部分常见的老旧问题根本不会出现。
新房子意味着所有构造都是全新的,尤其是屋顶、防水、通风系统、上下水管线、电路等关键环节,基本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问题。这与购买一套年代久远的二手房截然不同,后者即使验收合格,也可能在使用一两年内暴露出隐藏的结构老化、墙内渗水、线路老旧等问题,修一项花一项的钱,很容易形成连锁反应。
但要注意的是,“无需大修”并不等于“完全无花费”。日常的清洁、维护检查仍然是必要的,如果忽略这些基础工作,即便是新房也可能提前出现故障。
美国房主最常见的几类维护支出,除了屋顶、地基等结构性问题,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地方——能源和水电支出。这些虽然不属于“维修”范畴,但属于房屋使用过程中的固定成本。
新房使用的管道系统和电气线路由于更新,初期无需维修,但这并不代表完全没有成本。例如:排水管道的清洁、室外管线的防冻处理、家用电器的电压匹配、热水器和空调的周期检修等等,都涉及到人工费或服务费。
此外,如果房屋配置了智能家居系统,虽然使用方便,但它们同样需要系统更新、设备替换等后期成本。也就是说,虽然不像二手房那样动辄要换整根管道或重铺线路,但小修小补和周期性服务仍需纳入预算。
一个值得高兴的好消息是:新建房屋在购买房屋保险时往往能够享受更优惠的费率。为什么?因为新材料和新技术在防火、防水、防盗等方面表现更优,保险公司更愿意为此类房产承保。
新房一般采用节能玻璃、高效保温材料、防火涂层以及智能感应系统,这些都有效降低了事故发生的概率,自然也减轻了保险公司未来理赔的风险。
不过,保险费用虽然较低,但仍是长期支出的一部分。每年一度的保费不可避免,某些地区如果自然灾害风险高(如加州的地震、佛州的飓风),也可能被强制购买额外的保险附加条款,价格不菲。
新建房屋在能源效率方面通常表现更出色,尤其是现代节能设计的推广,能有效降低空调、取暖等日常开支。例如使用高R值保温材料、三层玻璃窗、地热系统等,可以极大减少能源浪费。
但这也意味着前期投入时你可能已为这些“节能装置”支付了更高造价,回本周期通常在5-10年之间。因此,住进去以后虽然开支减少,但账本上并没有“净省”,只是把支出前置了。
更重要的是,能源开销和你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如果是多人口居住、长时间使用家电,即使房子节能,能源费用依然可能居高不下。所以能源支出更多是“可控”而非“可忽略”。
最容易被忽视,但又影响巨大的一个支出是美国的房产税。和买成品房不同,自建房产涉及的税费计算方式更复杂,通常会根据土地价值、建筑成本和最终评估结果来综合征税。
不少地方政府在房屋建成后,会要求重新进行评估,并依据评估值来调整税率。新房由于外观新、结构现代化,评估值往往较高,自然也就意味着房产税不会低。
而且每年都有可能调整税率或重新评估,因此这一块支出建议房主每年都要关注所在地的房产税政策。如果对未来持有成本高度敏感,最好在开建前就向县政府评估办公室咨询潜在的税收趋势。
尽管新建房的稳定性强,但任何房屋使用年限超过5年后,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非计划内的支出。例如极端天气导致的屋顶损坏、暴雨后地基渗水、电器意外短路等。
因此,在财务上做好应急预算非常重要。通常建议:每年拿出房产价值的1%作为维护储备金。如果你的房子市值50万美元,那就准备5000美元应急修缮用,哪怕第一年没有花,也不要取消这个储备计划。
这部分钱不一定当年就花出去,但一旦需要维修,尤其是涉及室外结构或地基等大项目,有钱在手总比临时借贷或信用卡透支强得多。
本文“住进自建房后,还有哪些维护支出?美国房主要注意这些费用”由美研建筑整理提供。住进自建房不代表生活就彻底轻松了,房屋后期的使用和维护同样需要计划和智慧。了解这些支出,才能住得安心、用得舒心。